“第一个在扬州卖塑料人造花,创办扬州第一家礼仪公司,开设扬州本土第一家婚纱影楼,创立扬州第一家高级服装定制工作室……”在沈茜文的人生履历中,有着很多的“第一”。但是在沈茜文看来,自己更看重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失败。
“我更愿意把我人生的经历和教训拿出来给大家分享。”采访一开始,沈茜文便这样向记者强调。
人物名片
沈茜文,1962年出生,上世纪80年代在扬州创业,率先在扬开办礼仪公司、婚纱店等,引领时尚之先。2003年专门从事高级服装定制。为多届“4·18”“运博会”等重大节日设计礼仪礼服以及嘉宾礼服,曾为多位名人设计过服装。
灰涩童年
家庭变故磨炼出坚强女孩
1962年,沈茜文出生于靖江,由于父母都是靖江中学的老师,平时工作也很忙,所以在她15个月大的时候,便被送到远在浙江的奶奶家,交给奶奶抚养。
奶奶家是位于浙江嘉兴平湖的一个海边小镇,在这里,沈茜文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。“记忆中的奶奶家就像歌里唱的那个‘外婆的澎湖湾’,青灰色老屋,那时天空很蓝,水很绿,穿过家门前的那个山湾,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。小时候常骑着叔叔的大马跟他到大队上班,婶婶待我如己出,在桐乡的姑妈每次来都会给我带漂亮的裙子。奶奶每天围着那个灶台忙活,给我们做出很多好吃的美味。”回忆起那段美好的童年,沈茜文至今脑海里仍会呈现出一个个儿时的片段。
奶奶是一个要强的女人,之前,沈茜文的爷爷是上海闸北地区一个米商,后来,又娶了小老婆。奶奶便一气之下,放弃了“一柜子的高跟鞋”,带着3个儿女回到乡下老家。解放后,奶奶靠给人洗衣服,硬是拉扯大了3个孩子,并且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,一个高中生。奶奶这种坚强的性格,对沈茜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然而,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。“文革”期间,这个出身为“资产阶级”的家庭,难免受到冲击。终于在一个晚上,家里被洗劫一空,奶奶也被红卫兵带走。家里一时陷入困境,而当时只有五六岁的沈茜文,从此也多了一项任务——每天拎着个篮子给被关押的奶奶送饭。
从家里到红卫兵司令部,有一里多的路程,要穿过半条街,穿过一条黑黑的弄堂,还要过一座没有护栏的石桥。一到冬天的时候,石桥上便会结冰,这时沈茜文便不得不慢慢爬着过石桥。“有一次,我爬的时候不小心把篮子里的饭打翻到地上了,当时也顾不得那么多,就把饭和沙子一起捧起来,给奶奶送去了。奶奶心痛地把我抱在怀里。”
家庭的变故,让沈茜文的童年从美好变成了灰涩。但是在她看来,这也许就是她人生中的第一笔宝贵财富,因为这教会了她怎么样一个人去面对恐惧和困难,磨炼出了她坚强的性格。
创业传奇
引领风尚创造多个扬州“第一”
就这样,沈茜文在奶奶家度过了童年,到了上学的年纪,父母才把她接回靖江。初中毕业后,沈茜文考上了扬州技校,从此结缘扬州。在技校,她学的是电子专业,毕业后被分配到扬州国营无线电厂。
但天性活泼的沈茜文显然并不甘心于整天和电子元器件打交道,工作几年后,她开始“不安分”起来。起初,她想做一个检察官,于是买来教材,一边带孩子一边看书,从未学过法律的她,硬是把全部课程自学完了。然后,她参加了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考试,并考取了第一名,但不知什么原因,后来单位却告诉她不招女生了。
此路不通,沈茜文便选择了自己创业。于是她开了家名为广利商店的工艺品店。这家商店虽然只有15平方左右大小,但是沈茜文却把它经营得有声有色。从商以后,沈茜文便充分发挥了她敢为人先,善于创新的优势,很多新鲜玩意,沈茜文都是率先引入到扬州。比如,她是第一个在扬州卖人造塑料花的人,也是最早在扬州卖呼啦圈的人。有一次,有个客户提出想要买电视上的那种花篮,沈茜文便连夜在乡下找到个篾匠,比划了半天,硬是倒腾出了一个花篮。
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暖风吹遍扬州,扬州开始兴起经商热,大街上开业的商店越来越多,沈茜文便从中发现了商机。于是她成立了一家礼仪公司,专门帮别人办开业庆典活动。渐渐地,业务又延伸到婚庆礼仪市场。
进入婚庆市场后,沈茜文又把目光瞄上了婚纱这个新生事物。当时,还没有苏州的婚纱市场,婚纱只有在上海、广州等地的一些婚纱店里有。当时沈茜文做婚纱,应该说有着很好的条件,因为当时她的公公是扬州非常出名的裁缝,开有裁缝店,以做手工西装闻名。
有了技术的支撑,沈茜文便跑到上海、广州等地,专门跑到婚纱店里去“偷师”,照着样子画好图,然后买来白纱,拿回来让丈夫照样做。先是仿造,然后又进行了一些创新,很快,沈茜文便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婚纱礼服和漂亮的绣花旗袍。
然而,婚纱容易做,但是要让人来租,却并非易事。在那个年代,人们结婚传统的观念还是要穿红色衣服,而白色则是被视为很不吉利的。为了推广婚纱,沈茜文又组织了一个模特队,到各个单位、小区里面去做婚纱时装表演。渐渐地,扬州人开始认可婚纱,沈茜文的婚纱租赁生意逐渐火爆。“我可以不吹牛地说,曾经有段时间,扬州有半数的年轻人,结婚时都要到我的婚纱店来租婚纱。”
人生挫折
开服装公司失败血本无归
开工艺品店,开礼仪公司,开婚纱店……沈茜文是做一样成一样。但是俗话说,胜利容易让人冲昏头脑,人生过于一帆风顺,也容易栽跟头。
1998年,沈茜文38岁,此时的她正踌躇满志,她决定要干“大事”——开一家服装公司,创造自己的服装品牌。于是,她在扬州开了一家服装厂,并且远赴当时的服装之都杭州,在这里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,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。
但是,她很快就发现,事情并非她想象的那么简单。在竞争激烈的杭州,她的公司根本没有什么优势。比如杭州本地的服装公司,都是在批发市场上发现什么衣服流行,就马上买布料生产,很快就能上市,而沈茜文必须先买好布料,然后送回到扬州生产,然后再运回到杭州,这一来二去,等服装上市时,市场上可能已经满街都是这个款式的衣服了,根本卖不出去。
这条路注定很难走,但沈茜文倔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轻易放手,她决定咬牙坚持下去。四年开三次全国订货会,这个中的辛苦难以想象。国内内销女装品牌本身就非常难做,目前存活率不到10%,更何况,在成本、时效和新品开发等方面是无法做到最好的。所以现实是残酷的,她的生意逐渐陷入泥潭,厂里的服装积压也越来越多。
而沈茜文这种“走火入魔”式的死守,也逐渐引来了家人的强烈反对,家庭矛盾开始激化,看到沈茜文越陷越深,弟弟也心痛地说:“姐姐,我现在是每天买彩票,我是多么希望中500万啊,如果那样,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你的厂子买下来,然后关掉它。”
就这样,沈茜文苦苦挨了四年,最后,终于再也挨不下去了。此时,四年的创业留给她的,是积压在仓库里的4万件衣服。沈茜文叫来一辆10吨载重的大卡车,把这些衣服以一块钱一件的“垃圾价”处理掉了。
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生产的服装,被一辆卡车当作垃圾运走,沈茜文欲哭无泪。四年的艰苦创业,并没有给她带来成功,反而是让她赔上了全部的积累,甚至,赔上了自己的家庭。她说,如果能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,她也许会不那么执著。但是,人生没有如果。
“反思这段经历,其实我就是干了一件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情,我把一些事情想得太简单了,这次失败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,但是,也许人生就是需要这样的失败,才能更成熟呢?”十多年后,当回忆起这段经历,沈茜文反而心里非常坦然。
东山再起
为“4·18”“运博会”定制礼服
创业的挫折并没有打倒沈茜文,2003年。在结束在杭州的生意后,沈茜文回到了扬州。这次,沈茜文还是选择做服装,只不过,这次,她选择了做前店后厂形式的宾馆制服定制业务,“我们是以设计创新和自主生产为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模式,制服定制不会有很多的库存,对我来说,风险比较低。”
由于她本身就有着良好的服装设计基础,并且很善于钻研,所以很快就崭露头角,扬州很多单位都纷纷前来找她做工装。沈茜文做的工装,既美观又考虑到实用性,所以广受好评。
渐渐地,找沈茜文定制服装的人越来越多,扬州一年一度的“4·18”和“运博会”,也开始找到沈茜文设计嘉宾以及礼仪人员的服装。
“这种重大节日的礼仪服装,不但要美观,而且在用色、用图案方面,要很好地契合扬州的元素,要体现出扬州的文化。每次接到这种任务,我都要费尽心思,每个线头都要亲自过问查看。尤其是为运博会嘉宾设计礼服时,由于出席嘉宾的身高体重等情况,往往要到开会前一两天才知道,所以都是需要连夜加班加点,一次活动下来,我的双腿都肿得不能走路。”沈茜文这样回忆。
但正是因为这种用心,沈茜文设计的服装,得到了嘉宾们广泛的好评。而她设计的服装,也成为扬州对外交往的一张“名片”。(下转A15版)
(上接A14版)联合国副秘书长诺琳·海泽女士和外交部前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大使来扬州时,都曾找过沈茜文设计制作过服装。
“我记得那次我为诺琳海泽女士设计了三套服装,每穿上一套,她都要发出一阵惊呼,三套试穿完了,她高兴地摸着我的头说,你的小脑袋瓜子,怎么这么聪明的呢?”
也许,在沈茜文看来,人生就好比她所从事的服装行业一样,需要裁剪出自己人生的方向,缝补好失败带来的创伤,一针一线,一刀一剪,都应该认真对待,这样,才能缝制出充实的人生。